信息化支撐的教學創新
今天的教學方式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。當下的學校就像工廠一樣,課堂就像工廠的流水線,培養統一規格、統一步調、統一檢測的學生。這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信息時代。那么,信息化的學習方式應當是什么?對這一問題的回答,雖然表達不同但希冀相似:希望我們的教育提供規格多型、路徑多樣、評價多元的教學方式,形成新的教學形態或教學生態。推動這一教育愿景的實現是當下許多教育工作者的目標。
實際上,當下的課堂教學已然發生變革。教師需要從學生角度去觀察和體會,理解當下學生是如何學習的,并深入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。當下學生所學知識幾乎是教師在學校教授的,采取“一對多”的方式——一名教師對應多名學生。學會表達是學生能力的重要維度之一,然而當下的課堂教學很少能夠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。當下的課堂教學需要關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: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是否允許學生之間協同分享、開展基于互聯網的連通學習?當下的教學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,包括在線課程、數字教材、社交網絡、實景學習、移動學習等,這必然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問題,如技術便利性不足、服務無法銜接需求等。課堂教學中,教師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機器進行交互,反而忘記了與學生互動。信息技術為教學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多種支持方式。其中,在學習方式創新方面,提供了新的學習內容、學習地點、伙伴關系、知識建構等;在教學方式創新方面,提供了新的教學資源、教學環境、教學工具、教學評價手段等。
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興課堂形態更多強調互動,包括師生關系、課堂邊界以及時空關系等。此外,基于網絡空間開展的新型教學模式,如翻轉教學、異地同步教學、基于設計的學習、能力導向式學習等,都是當下應該倡導的教學模式。
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六個基本事實
二是課堂教學亟需顛覆性變革。當前課堂上要求教師講授25分鐘,給小組交流和師生互動留有時間,雖然相較于傳統的“一言堂”式課堂已經好了很多,但仍然需要變革。教師要少講,課堂活動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開展深度的小組合作。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推動傳統課堂從“傳遞中心”走向“對話中心”,拋棄捆綁式的課堂教學文化,推動學習過程替代教學過程。
三是培養學習能力既是手段也是目標。未來的教學是彈性教學和主動學習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后,所有的師生被迫離開學校課堂,通過網絡繼續開展教學與學習。經不完全統計,目前全球還有大概8億至9億學生處在這個狀態下。離開學校后,教育并沒有中斷,教學時空雖然發生了變化,但教育教學過程仍在發生。這其中涉及到如何開展彈性式的教學活動安排,以及如何激發和維持學生的主動學習、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等問題。
上一篇:工業互聯網最終會演變成算法平臺
下一篇:沒有了